9月4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主办,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协同发展科技合作交流会在东莞举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余凯、智利边境大学副校长莱昂·阿洛伊斯·布拉沃·拉米雷斯、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佰满、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周舟宇等出席本次会议。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副所长周雪峰主持会议。
作为2025年中拉技术合作发展交流会的重要环节,本次交流会聚焦“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这一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既旨在推动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成果的跨境转化,更致力于助力企业深化国际合作布局,携手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拉科技合作新生态。会上,中国与拉美多国的产业界、学术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该领域协同发展方向、实践路径与合作机遇展开深度研讨。
余凯在致辞中表示,在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领域,广东作为制造业强省和智能制造先发地区,拥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高校研究所,围绕该领域,广东始终坚持以开放姿态拥抱中拉合作,将中拉智能制造合作纳入广东省科技创新相关规划的重点任务,设立有专项合作基金。正是在粤拉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广东与拉美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已从“初探” 走向“深耕”,初步形成技术、应用、人才多维突破、互利共赢的良好态势。未来,将持续支持中拉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各项合作。
莱昂·阿洛伊斯·布拉沃·拉米雷斯作为拉美代表发言。他表示,智利高度重视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尤其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需求迫切。他呼吁双方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合作,共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技术成果在智利本土化应用。
陈佰满介绍了中国-拉美和加勒比技术转移中心在推动中拉技术对接、项目孵化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表示将继续发挥平台桥梁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中拉互利共赢,助力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周舟宇在发言中指出,中拉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互补优势明显。中国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及应用方面积累深厚,拉美国家在资源、市场及特定工业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深化智能制造合作,不仅能为双方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更能为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中拉互利共赢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他表示,省科学院作为区域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坚定不移地支持和服务于中拉科技合作大局,紧密对接国家外交战略和科技合作部署,积极响应《共同行动计划》,将智能制造作为中拉科技创新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推动建立更稳定、更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主题报告环节,8位来自中拉双方的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依次登台,围绕智能感知、增材制造、高效焊接、绿色选矿等关键技术展开分享。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研究员毕贵军系统介绍了智能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在线传感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展示了如何通过实时监测提升制造精度与效率。玻利维亚UAGRM大学教授马尔西奥·卡瓦哈尔·科尔德罗分享了拉美在工业智能化转型中的实践与挑战。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宇鹏重点推介了钛合金大型结构高效焊接技术及装备,该技术已在深远海装备、深海空间站等领域实现应用。乌拉圭共和国大学教授哈维尔·巴利奥西安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表示非常愿意与中国的研究机构合作,中拉协同创新将对人才培养提供巨大帮助。广州赛隆增材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强兵则从产业化角度探讨了金属增材制造在医疗、模具等领域的商业化路径。厄瓜多尔UPSE大学教授罗纳德·罗维拉、索尼娅・帕特里夏·门多萨隆巴纳分别从工程技术应用与跨学科合作角度发表演讲。有研资源环境技术研究院绿色选冶事业部正高级工程师陈勇以“智能预选抛废技术”为例,阐述了智能装备在矿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此次活动受到了中拉各界人士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将促进中国与拉美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合作,共同培养高端人才,推动技术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中拉互利共赢,助力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更好造福双方人民。
供稿: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
撰稿:陈立佳 陈春爱
审稿:郑新 范清 郭泽宜
校稿:徐超 章震 黄巧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