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加工所:聚集优势创新资源,加快高质成果孵化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 时间:2020-06-23

  五年来,省科学院材料与加工研究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科学院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创新工作思路。研究所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并优化现有研究方向,拓展新研究方向

  围绕广东省科学院“一个定位、三个目标”战略,以研究所十三五规划为引领,制定研究所“113规划”,邀请潘复生、毛新平、谢建新、聂祚仁等多位院士及知名专家到研究所指导学科优化建设,通过深调研、大讨论,结合广东省“面向2035年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分布及来源分析”专题工作,进一步凝练优化有色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3个现有学科领域,新增材料基因工程学科领域并组建1个研究团队,培育材料腐蚀学科领域,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和融合发展。

  聚焦学科建设方向,积极对接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物理技术所等3个研究所到所交流和回访交流,形成3个技术领域合作方向。与白俄罗斯物理技术研究所共建金属材料与制备联合实验室,与瑞典Quintus公司共建热等静压创新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拓展新方向,开展材料领域的国际协同创新。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人才

  采用大数据情报分析模式挖掘本领域的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团队,对50名人才科研能力及水平进行评估,最终形成6个方向的高层次人才评估报告,为研究所人才引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五年发展,研究所全职引进潘复生院士,柔性引进毛新平、谢建新院士,全职引进“万人计划”专家1人,引进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知名教授开展短期科研工作2人次。从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引进优秀博士(博士后)30人,硕士12人。目前研究所共有博士39人、高级职称37人,与2015年相比,全所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增长333%23%

  通过研究所培养,新增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1人,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州市珠江新星人才2人,新晋高级职称24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9人。与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个国内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培养在读博士2人。

  三、提升现有科研条件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现有平台,通过新增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制粉设备、射频等离子体制粉设备、热等静压机、金属3D打印机等重大关键设备,显著改善国家钛及稀有金属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金属强韧化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平台的科研服务支撑能力。

  积极建设新的创新平台7个,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分部、广东省钢铁基复合材料工程实验室、粤港轻合金先进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广东省金属材料短流程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金属粉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抗磨蚀钢铁构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金属基复合材料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通过上述工作,极大提升研究所科技创新条件水平和技术服务供给能力。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对外合作交流,提升研究所影响力

  牵头组建省市级产学研联盟3个,包括广东省金属基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州市金属材料产业技术联盟,参与组建广东省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广东省轻合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与地方政府以及省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平台5个,包括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开平中心、梅州市粤科新材料与绿色制造研究院、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工作站、乳源东阳光优艾希杰精箔企业工作站、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工作站。

  组织科技人员赴佛山、东莞、江门、中山、肇庆、云浮、阳江、梅州、韶关、潮州、揭阳、惠州、汕头、湛江、茂名等10余个地级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与当地科技局、高新区进行对接,并到相关重点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以上工作,研究所服务企业数量200多家,横向服务146项,助力企业技术产品转型升级。

  除加强合作外,研究所还注重科研交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兄弟单位共同成长。其中主办、承办第三届全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制备/加工及应用技术交流会等10余场学术会议,协办第九届国际轻合金技术大会等10余场会议,并组织科研人员参加世界粉末冶金大会暨展览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百余场。

  通过以上工作,不断拓展研究所与材料领域知名研究机构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广度和深度。

  五、统筹创新资源,加快促进成果产出与转移转化

  研究所着力抓好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成果产出。研究所成立五年来,新增科技项目1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44项。新增财政经费超过1.3亿元。申请专利207项,授权专利10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2;获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6;发布标准25项,其中国标3项,行标5项;发表论文239篇,其中SCI 63篇,EI53篇。

  探索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以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中心建设,为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根本遵循。

  利用网上平台宣传研究所成果和服务。积极主办和参加各类科技成果推介会、展览会和企业对接会,重点推介研究所科技成果,如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粉末冶金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高交会、广州知交会、亚洲3D打印及增材制造展览会TCT亚洲峰会等20余场。

  以技术入股、自主实施、合作实施等多种形式,实现专利实施许可1项,实现铝合金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等5项成果实质性转化,孵化企业5家。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研究所涌现出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如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团队。作为该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所长郑开宏教授级高工带领研究团队发明了钢铁耐磨材料强韧化关键技术及系列钢铁耐磨材料,陶瓷颗粒定位增强钢铁基复合材料桩钉结构等,突破了陶瓷颗粒强韧化、界面冶金结合调控、陶瓷颗粒定位复合等核心技术。目前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集成示范效应,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六、工作展望

  在五年的时间节点上,研究所立足现今、创想未来。对标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继续开展学科优化、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聚集优势创新资源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有效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