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有效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提升野外工作一线职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能力,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联合佛冈县科学技术协会,在清远佛冈县林业局举办了“探秘伊蚊世界,破解基孔肯雅热传播密码”主题科普讲座,吸引了县林业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的众多职工参与。
活动现场
此次讲座特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海峰担任主讲。活动现场,王海峰凭借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深入剖析了伊蚊的传播机制,直击防控痛点,以权威科普破解传播密码。
王海峰介绍,伊蚊偏好于轮胎、花盆等小型积水处繁殖,而切断蚊媒传播链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便是从清除家门口的一盆水、一个花盆托等做起。活动现场,王海峰还演示了清除孳生地、稻田养鱼等环境治理措施。
在解析伊蚊传播病毒的过程时,王海峰提到,伊蚊通过刺吸式口器,利用唾液携带并传播基孔肯雅、登革热等病毒。“蚊子刺吸式口器的结构启发了无痛针头技术,但它们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能力仍是健康大敌。”王海峰介绍,早上8点到10点、下午4点到6点是白纹伊蚊最活跃的时段,这也是防控的黄金时期。
活动现场
在科技赋能防控方面,王海峰重点介绍了几项创新防控手段。生物防治上,可通过投放食蚊鱼和应用沃尔巴克氏体感染雄蚊等方式进行干预;“核”技术方面,采用释放经射线处理后的绝育雄蚊的策略,能有效压制蚊子种群密度;蚊用疫苗领域,他介绍了清华大学程功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云南植物共生菌中成功提取的“罗森博格YN46”菌株,该菌株在抑制蚊媒病毒传播力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智能设备方面,则展示了激光灭蚊、紫外诱捕等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
“此次科普活动是县域科普创新发展试点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佛冈县科协主席何永中介绍,考虑到林业和自然资源部门的干部职工野外作业机会多、时间长,暴露和接触有害生物的风险较一般行业更高,希望通过省级专家“下沉式”指导,让大家学习践行“清积水、控源头、用科技”三位一体防控策略,从而提升一线员工的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使科学防控成为守护绿水青山与生态安全的坚实屏障。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梁辉森
原报道链接:
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ctjj/content_53598180.html